你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公司新闻
第十二期专家沙龙系列报道之产业发展面临的投融资困境
发布时间:2018-01-27

2018年1月20日,第12期中国养老服务业专家沙龙在京举办。新年伊始,本次专家沙龙以“2018,产业与资本对话”为主题,遍邀政府主管部门官员、专家学者、资深产业投资人、养老企业代表,深度交流产业与资本各方的诉求与困惑,深刻探讨资本进入行业的路径与机制,以期寻求破解困境的解决之道。

第12期专家沙龙现场


产业发展面临的投融资困境

马贱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

马贱阳认为,养老领域会是未来金融服务的一个重点,这主要是由“三个转变”决定的:一是社会矛盾的转变。养老压力变大是社会矛盾的主要变化;二是经济由中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的体现就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最大的获得感就是养老。三是养老领域是目前金融领域防范风险和服务实体、深化改革最佳的重叠点。金融是跨期配置的一个工具,而养老是一个跨期配置的产业,是一个非常好的衔接。

他指出,我国债券市场从目前的弱担保阶段接下来可能迎来一个资产信用+主体信用担保的阶段,类似普亲这样的规模化连锁机构,可以把已有的资产,尤其是未来的现金流或者应收账款进行信用担保,进行融资,这是未来养老领域融资很大的一个空间。

唐文湘|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普亲集团董事长

唐文湘指出尽管前景很好,但过程依然备受煎熬。发改、财政、国开行等部门每年对养老的投资都不小,国寿等金融资本也在往里投,但产业发展最不可或缺的一线服务队伍却拿不到钱。

张昊岩|亲和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昊岩对此也感同身受,他指出,以养老专项债为例,因为担保的问题,民营企业很难贷到,利率也在不断上升。除了股权和债权融资,面向机构或者客户的融资目前政策没有放开,而险资有牌照优势,通过大资管实现了资金回笼,但民企没有牌照就做不了。

王艳蕊|北京市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

同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王艳蕊也表示在一线做服务的人确实融不到钱,而一些没有真正提供服务和创造收入的企业却反而融到了钱,为此她感到困惑。此外,她指出投融资难题背后的实质是养老最大的核心问题没有解决--缺乏支付能力,国际上是靠社会保险解决支付,她认为迈过这个鸿沟才能真正实现金融和养老的深度融合。

乌丹星|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乌丹星认为,资本对产业的认识不足,心理预期过高。资本投资的前提是追求利润,追求回报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对养老产业的特殊性、长周期、慢盈利,资本的认识不足,心理预期过高,要求快速复制,一年的利润达到多少,养老没办法做到,企业的压力非常大。企业要考虑估值,如何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被迫有一些造假甚至一些违规的行为,或者为了追求速度放弃质量,放弃它坚持的信念和宗旨,这是资本对行业造成的冲击。

乌丹星同时指出,传统的商业逻辑和估值法则对养老都不适用,现在一个床位有估10万,有估30万,有估50万,缺乏一个公认的估值依据。

罗佳|中经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罗佳结合前几位嘉宾的发言指出,现阶段金融和养老产业相互之间没有深刻的理解,仍然找不到交集点。随后,她从宏观层面系统阐述了关于养老产业投融资的看法:

首先,她站在金融的角度谈到如何看待产业。她认为,如果把服务当成养老产业的全部,经济模型是有问题的,因为收入不可能一直上升,而人力成本一定是上升的,因此产业自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比如人工智能等来提升服务效率以使得经济模型成立。她指出,产业自己要认真的分析什么是养老产业观,产业包括了什么,怎么构成的,这几个相关的要素之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怎样融合才能解决效率问题、成本问题、收益问题,必须把这个搞清楚。

随后,她又站在产业角度谈到如何理解金融。她认为,金融领域也做了很多努力和创新支持养老,金融工具非常多,只要有稳定现金流,能算过来账就有产品支撑,从政策导向上是支持的,而且审批很便利,但是需要金融的人和产业的人深度融合之后把产品设计出来,否则就对应不到产品,债权也对应不到产品,ABS也对应不到产品。

最后,她认为解决方案就是要找到消费者、参与者、金融机构,管理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目前,金融面对的问题是去杠杆,以往很多创新的结构化的设计现在都不能做;而产业面对的问题是产业本质不能逾越,养老产业不能把一二三产融合就没法解,不能回避。此外,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提高对技术的关注,要研究信息对产业的影响,房地产领域的租售同权做金融模型也不太行,靠信息化就找到了解法。

王德文|世界银行中国局高级社会保护经济学家

王德文对罗佳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认为科技发展会改变所有要素的相对价格,美国MIT的教授研究显示在高度智能化的产业里,一个机器人大概替代6到7个人,人工成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但在养老产业短期内实现不了,因为养老服务是个性化的服务,长远看无法判断,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好多东西目前无法看到。

唐钧|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唐钧回应罗佳时指出,用宏观的数字进行经济模型测算未必准确,因为采集的数据可能有问题。宏观来看养老床位数很多,但空置率很高,空置率高的原因一是房企和险企投资的所谓的高端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高端的市场在中国不可能太好,因为有钱人可以请人去家里做服务,未必要去养老院;二是中国的城镇离退休职工平均每个月养老金只有2362元,如果没有第三方支付,大部分老人是用不起服务的。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服务覆盖率要达到90%,政府一定要参与,通过长期照护保险或者护理补贴来支持。他认为做养老是能够挣钱的,否则无法解释很多民营企业甚至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做了多年后依然活着,现在往往是国企、政府办的动辄几千床甚至数万床的大型养老院不挣钱,国际经验最佳的经营规模是100—300张床位,事实上国内这种规模的养老院通常三年就能盈亏平衡,五年后就开始挣钱了。

刘明|领医创造CEO

刘明认为,服务业是一个有半径的产业,任何一个有半径的产业在高速增长期,80%的现金流来自于外部融资,如果养老一线服务企业想高速成长,必然要依靠于外部融资。他指出,国内的养老服务企业谈AI还早,现阶段很多的东西都没有达到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化,第一个要补的应该是运营课。

关于估值,刘明认为目前行业用床位数作为估值依据并不合理,因为床位是负债不是资产,应该用预期收入来估值。

此外,他指出养老行业目前的投资热度还远远比不上医疗行业,应该集中扶持几个龙头企业,如果有一天有一批类似普亲这样的企业有足够高的估值,资本会蜂拥而入追着来投养老企业。

张振粤|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张振粤谈了几点体会:一是资本和企业都要想清楚为什么要投(融)资;二是作为政府、资本、企业,都得有自己的基本的逻辑。政府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政府最大的政策就是没有政策,退一步也许是蓝天。养老服务企业应该是什么逻辑?让别人看得懂企业。企业往往有这样的问题,在非常低端的平台上打造自己,当跟资本对话的时候,不知道谈什么。企业现在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让别人看的懂,知道干什么,知道能赚钱,不挣钱资本肯定不愿意投;三是资本要高度关注投后管理,一来通过投后管理来校验投资逻辑,二来项目协同,投资是多元化的,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不仅仅是服务;四是资本和政府的立场应该是高度统一的,政府是通过行政手段去配置资源,资本流动性配置资源,什么东西能赚钱,政府可能不知道,资本已经先知道了。

关于AI,张振粤认为,不应该仅考虑降低人工成本,而是应该考虑当AI这个技术出现的时候如何围绕这个技术配置资源,设计服务。


(来源:养老服务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