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公司新闻
新型抗体药产业化有哪些机遇与挑战,这是五位专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28


伴随着全球抗体药物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国内抗体药物产业也已经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跨越,但是尽管我国抗体药物产业发展迅速,国产抗体药物的技术水平及市场占有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加强抗体研发平台建设,提升抗体药物自主研发、CRO、CMO及产业化水平,对于增强我国在国际抗体药物领域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抗体药产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8月24日的2019生物药开发者创新大会暨首届Turning Point抗体药研发课年会上,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卢宏韬,和其瑞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娄实,亿腾景昂药业CEO邹晓明,创胜集团技术运营高级副总裁叶峰,高科新浚管理合伙人秦扬文几位嘉宾围绕《新型抗体药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嘉宾们从各自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圆桌论坛现场

卢宏韬你们最看好的下一个新型的抗体模式是什么?

娄实:我更关注的是治未病,只有你证明了它在这个领域当中发挥出来潜力,才会是一个真正被证明的平台。我关键关注是在哪个领域有突破,我可能没有太多跟踪和关注某一个具体的抗体。大家看到IO是最热门的领域,听到很多新靶点新公司,我觉得他讲的东西我能够提取出来的,IO的刹车,真正发生的是医疗系统,怎么样治疗,这个才是让IO这个领域对众多肿瘤有关注和发展。至于它是小分子还是大分子的,解决问题就是好问题。

邹晓明:十年前我做了很多不同的研究工作,我们当年买了一个平台,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平台。不同的平台有它的优势,不同的技术也有它的优势。不同的技术其实在不同的疾病或者靶向上会产生一些作用,而且我相信在不同产品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用处,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平台能够概括所有的靶点、产品,小分子、大分子、单抗,他们都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作用,但是很难一样东西解决所有其他的问题。

秦扬文:我们团队最近比较关注的是ADC的技术,把一个炮艇变成航母的技术,从应用的角度最近比较值得关注。从发展的成熟度来说这个技术经过了9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从理论到实践有过一些周期,最近五年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第二,技术拐点上来说已经经历了一个拐点,未来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发展。从Linker的技术上来说,定点定量的偶联技术,细胞读数的有效性也有提高,DAR也有改善。抗体的修饰技术使靶向的特异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导航系统、弹药系统、协调系统,对技术整体的有效性提升是非常明显的;第三,新的有潜力的应用,特别是和免疫检查点药物的联用,会激发它的效果得到更好地提高,BMS的欧药也在试验,这是创造新的领域;第四,从玩家来说更加齐整一点,现在有八九十个药正在进入临床,国外大的企业像辉瑞、罗氏等等都有涉及,也有一些创新型的公司。国内也有恒瑞、齐鲁这些大的公司在里面,这是我们最近比较关注的领域。


卢宏韬在中国做生物医药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你们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娄实:这方面,我们做了相当长时间的探索,怎么进入中国,法规上还是有非常大的挑战。当然不是不可克服,最后回归到一点,法规的改革是否还继续,如果继续向指出的方向走,一切都是光明大道。但是如果做到哪里停住了,过去的那些东西可能就是一堵墙。法规的改革是不是能够带领我们进入全球同步研发的轨道,包括专利数量等等都快速并轨了,但是研发当中包括CMC和法规当中对创新倾斜的理念是不是能够很快地和全球并轨,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叶峰:我感觉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目前在中国的短板,就是我们的临床设计和国际标准相比还是有不少的差距,这方面是一个挑战。

邹晓明:我觉得谈不上一个难点,可能每一个层面上都有挑战,总体方向也在逐步成熟。第一,大分子抗体或者生物产品从国外转到中国来生产,马上就面临的挑战,国内有很多高质量的CMO,但是也是逐步在发展的,大多数还没有拿到海外的GMP包括国内的GMP,多数的还是从一期样品往三期走。你可选的范围是小的,成本是很高的,远远高于在海外做。甚至在一些独特的地方,酵母的发酵,也有临床的挑战。和小分子共同的挑战是一样的,临床难,大家互相竞争。但是大分子上还有不同的,一旦进入临床各种过程远远复杂于小分子,可选的服务商也很少。最后一个层面,人才的问题。毕竟研发周期包括最后上市周期很长,生产人才逐步在改善的,还有到临床做生物大分子,有了很好的ADA,但是这些人才也缺乏。

秦扬文:中国人、财、物三方面来说真正的难点还是人的问题,这个生意是人才密集的生意,人才决定胜负的生意。中国生物方面的人才很丰富,八九十年代最好的精英人士都是读生物学、医学的,这批人现在回来报效祖国。但是有两点疑惑和缺陷,第一,海归人才里面做R的人很多,但是做D的人相对少一点。整体化生产的时候全周期提供产品的时候,人才的结构问题可能会比较严重。第二,企业家的问题。我们靠一个科学家、产品能把0做到1,但是要真正做到一个伟大的企业要从1做到10或者10做到100,需要有科学家的大脑和企业家的灵魂。可能在美国可以企业家和科学家分离、组合,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下科学家和企业家要集合成一个人不容易。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因为我们投的企业里面有科学家主导的企业,也有非科学家主导的企业,各有优劣。


卢宏韬今天早上我们讨论了CDMO,中国是不是需要那么多CDMO,大家是怎么看的?

叶峰:CDMO在中国现在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而且越来越大,切这个蛋糕的玩家也挺多的,当然最大一块蛋糕已经给药明康德切走了。也有传统的做CDMO的,也有自己做自己产品的同时提供一些CDMO服务的,比如说原来的信达。还有以前一些做原辅料的,现在玩家挺多的,但是高质量的玩家不多。不是说CDMO产品在中国是不是已经足够了,能不能有高质量的玩家,真正达到国际标准的。现在绝大多数中国公司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走出国门到欧美上市,他们做的产品必须要达到国际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质量的CDMO公司还远远不够。

娄实:国内做CDMO企业很多,但是质量高的CDMO凤毛麟角,从我们的理解来说就是及格或者不及格,就这么一条标准,如果拿不出能够符合全球CMC的质量标准的产品,就不可能在全球开临床,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CDMO来说大家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服务,但是它不是简单的CRO,它的产品直接要上人的,这个不是你给你的甲方提供的,这是你给社会甚至很多上市公司,你对你的股东、社会都要提出这样的质量承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相信行业在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但是我希望看到真正有质量意识和质量理念的CDMO以真正服务产品、服务患者的角度能够出现在市场上,提供全方位地服务。

邹晓明:CDMO产能的提升哪怕过剩一点也有好处,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个地方如果有钱赚,资本一定会过来,美国也一样是这样。我们的行业很长,周期也很长,我个人觉得随着中国生产、研发的推进,把成本降下来,需求的量会很大。


卢宏韬你们三个人的模式都有一点不一样,请你们个人分别谈谈有一些什么特点。

娄实:我经常说两个行业可以看到广的地方:一个是投资;另外一个CRO,但是CRO看到的不是光明的一面。我们看到了很多很挑战的东西,对我来说这是大家都想探索又都不敢去碰的东西,特别是很多工业界同仁觉得中国在这个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医学的贡献,药学只能是告诉你我有一个东西,怎么样治病实际上是医学的问题。我们和其瑞有这样的想法,碰到了我的拍档,他回到中国北大创建了研究所。变成临床上可以使用的药物。我需要做的是如何把正确的药物做出来,放到临床上如何证明。现在我们在两个领域,子宫内膜异位、男性和女性脱发,这两个领域会不会有突破性进展我不知道,但是值不值得做一下,我觉得可以。

邹晓明:大家都有不同的模式,各个公司应该坚持自己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认准了方向和靶点,都有无数的故事。我在11年回来看了很多中国的公司,之前我完全不熟悉中国的商业模式,我这个人比较科班,我必须要了解一下,我选择了和我现在的董事长合作,我做了亿腾景昂的首席商务官,做了很多商业化产品的引进,帮助我对这个市场了解,包括在中国上市新药怎么定价,有了这些以后我才开始逐步拿这些研发的产品,这个对我自己来说很重要,当我拿出这些产品就想到了今后的定价和渠道。其实没有先见之明,往往都是后见之明。

叶峰:我回中国三年半,听得不是太多。我们公司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有一个合并,杭州和苏州的两家公司,我们公司是1+1等于4。有一种说法,在中国要脱颖而出就是要把自己体量搞得很大,有很多投资人。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两家联姻非常成功,在企业的文化上我们是非常契合的。第二,对公司的定位、产品线的选择以及未来怎么做临床等等方面,三观一定要符合。每个人对自己做公司怎么把产品推上市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如果这两个公司三观不符,做事情就比较难了。


卢宏韬秦总,这三个不同类型的公司你怎么看?

秦扬文:我觉得这三家公司都非常有特点,而且都是非常成功的公司,从知识产权、发展阶段、经营模式,达到了1+1大于4的增值,都有成为伟大公司的潜力,未来都是很好的投资标的。作为我来说,我们投资的公司标准或者方向有三个:第一,有善心。做医药公司、新药公司或者新药公司创业者和做外卖、淘宝的生意是不一样的,我们是治病救人的,一定要非常正确的价值观。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要解决没有满足的临床需求,只有这样的价值观才能做成伟大的公司。第二,有雄心。中国的新药产业是朝阳产业,未来会涌现很多伟大的公司,真正脱颖而出的公司一定是有自己绝招的公司,一定是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问题的公司,一定是有自己独特IP的公司。好的企业说你要吃好碗里、锅里的,也要种好田里的。我们除了关注碗里的和锅里的,更关注你田里种的是什么。第三,耐心或者恒心。做一个药品要一二十年,真正的成功者非常少。但是对于成功的创业者来说一定是有恒心和耐心的,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和互联网创业者一样什么风大做什么,应该是聚焦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持续耕耘,有恒心有耐心的创业者,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来源:贝壳社